中元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 中元节和清明节有什么区别

      清明节祭奠的厂者是自己的祖先亲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游魂野鬼,扔馒头啊烧纸啊放河灯啊念经啊超度这些无人祭奠的亡魂。

  • 什么是中元节

      中元节   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今年的中元节是在8月8日 (也是中国男子节 立秋 星期二)   请你参考:     site.baidu.com/list/wannianli.htm   ------------------------------------------------------------------------------------------------------   中元节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   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余下全文>>

  • 什么是 中元节

      中元节就是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在碑墓前举行纪念活动,以表示对亡人的崇敬与怀念之情。集体扫墓多祭奠对民族有功的英雄、领袖、烈士,家庭或个人扫墓多祭祀已故家人或亲友。祭奠时,培土、打扫、供奉水果佳肴,或植树、献花圈、致祷词等。在中国,有清明扫墓习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非常盛行。

  •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根据二下四节气来推算的.所以不一定每年的清明节都是4月4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就在清明那一天,每年的清明大致都在阳历的4月4日至4月6日那天。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太阳跟赤道的角度来定的,因此农历也没有一定的日子。2009的清明节还是4月4日,2010的清明节是4月5日2010年清明节放假时间:4月4日至5日放假,共3天。 其中,4月3日(星期六),4月4日(星期日)照常公休。4月5日(星期一,农历清明当日)为法定节假日。

  • 中元节故事

      中元节是道教的,盂兰盆节是佛教的——一个是七月鬼门开的俗信,一个是佛经中目连救母故事,但现在统称“鬼节”。     虽然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鼓励大家把精力集中到现世创造上,不要管鬼呀神的浪费时间,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哪里禁得住呢?我国素有巫术传统、神仙信仰,不光老百姓无法抵挡迷信的魅力,文人更爱说鬼:东坡谪于黄州无法谈人事只谈鬼怪,洪迈编《夷坚志》是因为深信世界上有鬼;鲁迅在《朝花夕拾》 里多次提到牛首阿旁、面猪头、活无常、死有分、鬼卒、女吊,堪称鬼气森森。     不过,新中国确实有段时间“不让谈鬼”。栾保群在《扪虱谈鬼录》序中回忆,1963年一篇署名“梁璧辉”的文章《“有鬼无害”论》发表在上海的《文汇报》上,官方禁止谈鬼说狐,但是鬼怪的想象并未消失,栾保群说,“一九六八年以后我在农村,白天搞起大批判,夜间说鬼故事,两不相干”。“鬼禁”的开放要等到二十年后,冯骥才在一篇随笔里试探性首谈鬼的文化;随即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鬼文化》的翻译小书,虽然是介绍西方的鬼文化,但“幽冥文化”的大门算是重新开放了。     所以,现在的中元节除了参与放莲花灯、烧纸等这类集体活动,还能看看什么应景的鬼书?自幼就特别喜欢看惊悚故事的我,从美国爱伦·坡的《黑猫》《泄密的心》《焦油博士》开启了对怪诞他乡的想象;跟坡这些故事相比,再看《聊斋志异》丝毫不觉可怕,鬼狐花妖都宛然有情;之后顺着把六朝志怪、唐传奇、明清笔记白话一类都粗翻了一遍,只在《玄怪录》中发现了诗意的惊悚。后来大批量地翻看外国恐怖小说,如斯蒂芬·金,嫌其铺垫太长,却为情境设置着迷。再将目光转向中国当代小说,发现很多作品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笔法,但最近在路内的短篇集《楼上牧云》竟然读到了一篇严格意义的鬼故事,确实被吓到了。     为什么单单迷恋鬼故事呢?大概就跟“倩女离魂”这个故事所比喻的一样,鬼神总能超越现实的束缚,更加自由地表达欲望,灵魂无生无死,爱恨绵延不绝。所以童稚地相信超能力、超验世界的存在,也是跟现实斗争的美德吧。     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牛僧孺、李复言     内容简介: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记述南朝梁至唐大和年间神奇鬼异之事,文字瑰丽,情节曲折,最有名的篇目有《杜子春》《薛伟》《李卫公靖行雨》等。     推荐理由:唐传奇中,鲁迅曾给予《玄怪录》很高评价,“选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玄怪录》。”而单说开篇《杜子春》就曾被芥川龙之介、王鼎钧称赞并改编,现在一说唐传奇就只知道“聂隐娘”“红佛女”,但明明还有“杜子春”、“裴谌”和“来君绰”啊。     一句话书摘:“吾子之心,喜怒哀惧恶欲,皆能忘也。所未臻者,爱而已。”

  • 今年的中元节是几月几号

      今年的中元节是8月31日 星期五,农历 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绩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 清明节是几月初几

      每年没有固定的日子,清明节是中国农历24节气的一个节气。今年是阳历的4月5日,农历是3月初六。

  • 中元节烧纸怎么写图片

      一般用用纸包袱祭祀逝去的亲人。包好后一烧,就算把钱寄出去了,就像邮局寄包裹一样,只不过收件人在阴司地府。   既然是寄钱的包裹,就得写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当然是没法写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这叫写包袱。写包袱有很多讲究,学问很深,所以请读过书的老先生写的多。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 2015年中元节是什么时候

      2015年8月28日,晚上出去转一圈,晚上就做恶梦了。一年中唯一的一天,鬼可以出来游荡。放水灯祭祀祖先,为他们引路。望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