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行是什么

  • 儒家的儒是什么意思

      "儒"为转注字.其原意为"人需"即"人生存於社会中所必需的学问".先秦的人需思想源自天命论.   天 命 论 是 先 秦 儒 家 的 重 要 思 想 观 念 。 从 历 史 上 看 , 天 命 观 念 起 源 很 早 。 古 人 对 自 然 的 规 律 和 自 己 的 命 运 无 法 把 握 , 因 此 将 它 归 之 於 天 或 上 帝 的 旨 意 和 命 令 。 殷 代 天 命 观 念 很 流 行 。 《 尚 书 ‧ 汤 誓 》 说 : “ 有 夏 多 罪 , 天 命 殛 之 。 ” 《 诗 ‧ 商 颂 》 说 : “ 天 命 玄 鸟 , 降 而 生 商 。 ” 这 些 说 法 都 承 认 “ 天 命 ” 存 在 。 周 代 的 统 治 者 继 承 了 殷 人 的 天 命 观 , 认 为 周 天 子 得 天 下 , 乃 天 命 使 然 。 如 《 尚 书 ‧ 康 诰 》 说 : “ 天 乃 大 命 文 王 ” , “ 丕 显 文 王 , 受 天 有 大 命 ” 等 等 。   与 殷 人 天 命 观 有 所 不 同 的 是 , 周 公 提 出 了 上 帝 或 天 可 能 改 换 人 间 代 理 人 的 观 点 。 认 为 地 上 的 君 王 只 有 实 行 德 政 , 顺 从 民 意 , 上 天 才 会 让 他 继 续 统 治 下 去 , 从 而 保 有 天 命 。 因 此 又 提 出 “ 天 命 靡 常 ” 、 “ 天 命 无 亲 , 惟 德 是 辅 ” 等 观 点 , 强 调 了 “ 德 ” 与 “ 民 ” 的 作 用 。 这 虽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历 史 进 步 意 义 , 但 始 终 未 能 摆 脱 对 天 的 人 格 神 的 信 仰 。   孔 子 继 承 了 殷 周 以 来 的 天 命 论 思 想 , 但 又 有 变 化 。 有 时 他 把 天 看 作 是 有 意 志 的 主 宰 , 以 为 “ 死 生 有 命 , 富 贵 在 天 ” 、 “ 获 罪 於 天 , 无 所 祷 也 ” 。 但 很 多 的 时 候 他 又 把 “ 天 ”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天 , 说 : “ 天 何 言 哉 , 四 时 行 焉 , 百 物 生 焉 ” 。 孔 子 也 谈 “ 命 ” 。 他 把 “ 命 ” 理 解 为 包 含 异 己 的 一 种 不 可 知 的 力 量 , 说 “ 道 之 将 行 也 与 , 命 也 ; 道 之 将 废 也 与 , 命 也 。 ” 这 ? 的 “ 命 ” , 显 然 是 指 一 种 不 可 认 知 、 不 可 抗 拒 的 必 然 性 。 孔 子 的 态 度 是 先 尽 人 事 而 后 言 天 命 。 他 的 天 命 思 想 奠 定 了 儒 家 天 命 论 的 基 础 。   孟 子 发 展 了 孔 子 的 天 命 观 , 讲 “ 顺 天 命 , 尽 人 事 ” , 既 承 认 天 命 而 又 不 废 人 的 努 力 。 他 说 : “ 存 其 心 , 养 其 性 , 所 以 事 天 也 ; 夭 寿 不 贰 , 修 身 以 俟 , 所 以 立 命 也 。 ” 这 ? 所 谓 “ 立 命 ” , 即 是 指 人 要 努 力 掌 握 自 己 的 命 运 。 表 现 了 孟 子 积 极 有 为 的 人 生 哲 学 。   荀 子 更 进 一 步 , 提 出 “ 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的 命 题 。 这 ? 的 “ 制 ” 字 , 有 控 制 、 掌 握 的 意 思 。 他 把 天 命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规 律 , 主 张 人 们 掌 握 它 、 利 用 它 等 为 人 类 造 福 。 这 一 思 想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 因 为 它 强 调 人 在 自 然 规 律 面 前 , 要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总 之 , 先 秦 儒 家 虽 然 讲 “ 天 命 ” , 但 更 强 调 人 的 努 力 , 特 别 是 强 调 人 的 道 德 行 为 的 自 觉 性 以 及 对 社 会 、 人 生 的 责 任 。

  • 世代儒家五时光是什么生肖?

      鼠,因为全是带子的呀(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等),子鼠也。

  • 儒家思想与科技到底是什么关系

      人们关心儒家思想与科技的关系问题,集中反映在20多年来对所谓《李约瑟难题》的求解热潮。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对此侃侃而谈。主导的观点是,儒家思想不利于、甚至阻碍现代科技的发展。[1]   国内最近一场争论是围绕杨振宁先生200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文化高峰会”上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的演讲进行的。媒体以“《易经》阻碍科学启蒙”为题,做了大量报道。   针对这种情况,我想指出,儒家思想与科技关系这个问题提得不确切;“《易经》阻碍科学启蒙”的逻辑不能成立。原因是,如果寻找《易经》(或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范畴和逻辑,二者之间简单、直接的因果逻辑是找不到的。也即,那种“因为甲,所以乙”公式化的“因为儒家思想(或《易经》)如此,所以科技不能发展”或“因为儒家思想(或《易经》)如此,所以科技能够发展”的直接逻辑是建立不起来的。其实很简单,从学理上,这两个范畴相距太远,在二者之间假设逻辑不仅学理不通,而且现实也没有根据。   因为儒家思想和科学技术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直接因果逻辑,也就无从直接以二者关系为题建立话语。与其说这是二者关系问题,不如说是个心理态度问题。采取什么态度才适当,需把几个问题搞清楚:一、科技术是目的还是手段?儒家思想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从这可以推出,儒家对科技可能采取的态度;二、儒学和科技究竟学理范畴与逻辑相距多远?从这一点可以得出,在二者之间附会简单逻辑能不能成立;三、“西方科技”“现代性”究竟是什么?从这可以悟出,儒家能否产生“现代性”;四、“科学思维和方法”到底是什么?五、从“四”可以发现,与儒学比较,情形到底如何;六、中国为什么在古代取得辉煌科技?从这可以知道,科学对于儒家是什么意义。七、西方现代科技动力在哪?从这可以了解,这种动力对中国意味什么。最后,近代儒家喊出“中体西用”究竟怎样理解?重新思考现代科技的挑战,什么才是儒家的适当态度?当然,这几个问题都要讲清楚,要写一大本书。这里只能提纲携领提出论点,引起儒家学者兴趣,以便共同研究。     一、科技是手段     翻开英语《韦勃斯特》词典,科学有多重定义。科学史关于科学本质的说法是概念思考工具(概念思考-理论-证据)。“科学”的标准解释是“去认知”;包括事实、定理和理论在内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认识世界、找到“真理”。科学不涉及价值观。科学的定义历来是这样教的。研究机构、大中小

  • 儒家学说除论语外还有什么?易经是儒学吗?

      楼上扯淡,易经当然是儒学,而且还是儒学经典!   我们通常说的“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其中的“易”,就是“易经”,也称周易,包含了阐述宇宙一切物质事物运转消亡规律的六十四卦。炎帝部落所编用成为连山易,黄帝部落所编用成为归藏易 又由周文王改写,孔子也曾为《易经》编写过《十翼》。   相传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以至于竹书的绳子都断了三次,成为“韦编三绝”,可见在儒家的地位……

  • “七”被视为阴阳与五行之和,这是儒家所谓的“和”的状态,也是道家所说的“气”或“道” 出处是哪里 10分

      辰极受正,优游任下者,谓神胎居中宫,喻君处明堂,如北辰也。阴阳五行之气,臣下也。但君臣理内,如北辰正天之中,则阴阳五行之气顺和,鼎室金水之液滋生。君得以养己安静,任运虚无,自然变化也。原本隐明,内照形躯者,谓金能隐明,又能自照,得火而同益光明也

  • 求关于儒家思想的书籍

      孔子的孙子写的《中庸》,应该算是儒家思想中最经典的!   看论语 这个比较入门 也浅些   然后看四书其他的 再看五经 反正别先看易经.   宋朝以后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四书五经”。说明这几部经典在儒家经典中的位置比较突出。其中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是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在儒家经典中,四书的理论性最强,所以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后,四书的地位超过五经及其他儒家经典。我们如果要了解儒家思想,在阅读经典时,四书应该放在首位,是重中之重。五经摆在次要位置,其中《周易》我以为比较重要,其他次之。至于四书五经之外的其他儒家经典,则又次之。就我个人实际情况而言,在读儒家经典上,四书最用功,五经则在次要位置,大体相当于知识性读物。象清朝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我有,但只作为参考工具书对待。   按元明清以来的实际情况,程朱派理学家为四书五经做的注解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四书是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是小程子的《伊川易传》,朱子《周易本义》。   诗经是朱子《诗集传》。   书经是朱子门生蔡沈的《书集传》。   礼记是元朝陈澔《礼记集说》。   春秋是宋儒胡安国的《春秋传》。   这里要注意:这几部注解中,四书周易诗经是程子朱子亲自做注,权威性最高,其他几部要打折扣。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作,最有权威性。读《四书章句集注》,可同时参阅朱子《四书或问》。这是用问答方式对四书的内容进行阐明发挥。   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出版的四书,其先后次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按朱子原本,先后次序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庸》哲学性最强,最难读,所以放在最后。   读周易建议读清朝圣祖皇帝御定,由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主编的《周易折中》。该书注解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居前,再采择自汉至明诸儒说易之较优者居后,再加按语,比较完备。   读上述几部经书,可同时参考理学代表人物,如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等人文集语录中的相关部分。尤其是程朱,特别是朱子。如读四书,可参看《朱子语类》涉及四书的部分。其他类推。   ---------------------------经典外的其他儒家著作   理学代表人的著作中,周子《太极图说》、《通书》,张子《西铭》,都是言简意赅,极漂亮的文字,在理学中地位很高。朱子都为之做过注解。清康熙朝官修《性理精义》有全文。   朱子《家礼》是篇很有名的著作。我只看它的序言部分,因为理论性强,后面就不看。   朱子弟子陈淳的《北溪字义》是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解释理学的常用概念。可参考.   宋朝理学兴起后,出现了许多类似于汇编本的理学著作。我这里推荐两部。一是宋朝朱子与吕祖谦合编,清朝江永集注的《近思录集注》,一是清朝圣祖皇帝御纂,李光地主编的《性理精义》。这两本书都是把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论述理学思想的代表性文字与语录进行分类编排,并加注释。从深浅程度上讲,《近思录》略浅,过去作为理学入门书。明朝也推崇理学,并官方组织编纂了一些大部头的理学书籍,如《性理大全》、《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但都内容庞杂,质量不精,不如清朝官修。   除上述几部外,汉朝班固班超之妹班昭的《曹大家(音姑)女诫》也值得我们重视。它是中国古代女子道德教育的经典,是《女四书》的首篇,思想也属儒家范围。   孔孟正统在程朱。读书人做学问,自当以朱子为宗。凡学孔子之道而不从朱子者,必入歧途!   学经,四书五经是没问题的,接下来倒是要看看的是先秦诸子和两汉的东西。顺流而下读下来才能知道流变,知道嬗变的原因和变化的所在。主要读原文,看注释,至于那些义理之类,以后研究的时候再看吧,初学者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看!   理学基本书籍,七十年代以后,中华书局曾经出过一套《理学从书》。今罗列其目录如下,供爱好理学的朋友提供一个读书买书的参考:   1 二曲集 理学丛书 〔清〕李顒   2 朱子语类 (全8册) 理学丛书 〔宋〕黎靖德编   3 澹园集 (全2册) 理学丛书 〔明〕焦竑   4 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 (全2册) 理学丛书 〔清〕李光地   5 朱子晚年全论 理学丛书 〔清〕李绂著   6 王廷相集(全四册) (明)王廷相撰   7 北溪字义(宋)陈淳撰   8 关学编(明)冯从吾撰   9 困知记(明)罗钦顺撰   10 胡宏集(宋)胡宏撰   11 颜元集(全二册)(清)颜元撰   12 陈献章集(全二册)(明)陈献章撰   13 崇正辩 斐然集(全二册) [宋]胡寅   14 泾野子内篇 [明]吕柟   15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陈俊民辑   清朝皇帝的儒学修养比一般汉族学者都强,尤其是康熙。

  • 儒家道家哪个跟易经的关系更密切

      易经是揭示世界宇宙的本质与应变之道的经学!一是确立变是世界的本质,变有道在主宰,二是要应变就是用阴阳八卦来解读以应对!儒家思想核心是中庸之道,要应对变化,用中庸之道,修德能近道得道,守要循之要坚守之,如出现过与不及,就变回归之!所以中庸是易经的又一个应变之道!道家。承认世界有道主宰,就让他主宰,人不要去干预改变它,顺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陈易文!

  • 《易》是属于儒家经典还是属于道家着作?阴阳八卦五行有怎样的内在联络?

    易是很有源头的,传说是伏羲所创,所以有先天八卦的说法,后来经周文王改动,应该说是演化更准确。易在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名字,夏商都有,现在的易我们叫《周易》,就是文王推演的易。《易》我们叫易经,后来又加了定西,有彖辞,有传。 易,和中华文明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了,不论是道教还是儒教,太极道家都用到的,而《易》呢,后来孔子继承了《易》,晚年研究《易》,《易》由此成为儒家的经典。 《易》以道阴阳,万事都是阴阳演化的结果,大道至简,再纷繁复杂,都是又由开始的事物的两面而来,这样就站在很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了。善易者不卜,善卜着不易,实在难以语言道明。看了《老子》,你便会有感觉。 八卦,也是易的体现,太极有两面,爻分阴阳。《易》中并未道出无行,五行是战国时期的邹衍所大成,认为完事万物都是无行构成,相互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和五行结合是后来的事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回答可以弄清楚,我只是说了我的一点认识,是很肤浅的

  • 属狗的五行是什么

      在12地支中“戌”的五行属土,是四库土。但是,属狗的五行就要看是哪一年的狗了。不一样,金、木、水、火、土都有可能。你把年份说清楚我能帮你。

  • 戊辰是什么五行

      戊辰,天干地支五行都属土,戊土属阳干,辰属阳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