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天尊不在五行中

  • 梦到元始天尊什么意思?

      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赋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 元始天尊   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元始天尊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 元始天尊为什么要向如来佛跪拜

      扯犊子,佛祖那点修为别说元始天尊了,在东皇太一面前都不够看

  • 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到底谁最大

      前两位是道家神仙,如来是佛教神仙,没有可比性。单就元始天尊和玉皇大帝来说,元始天尊属于三清之一,而三清是正统道教神仙中地位、身份、修为最高的三位至高无上的天尊级人物。即: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而在他们三人中又以元始天尊最为尊贵,是三清之首,乃正统道教神仙中第一号人物。(可能有人会问鸿钧老祖和女娲娘娘怎么算,我简单说一下,鸿钧老祖是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自己构想出来的角色,仅仅只在封神演义中出现过,道教神仙中没有这号人物,道教曾经多次辟谣。通天教主也是如此,属于作者自己添加的角色,道家没有这个神仙,很多人会把通天教主和上清灵宝天尊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位并不是同一人。女娲娘娘固然尊贵,但是没法和三清比,更别说三清之首元始天尊了。至于那什么创始元灵、鲲鹏祖师、杨眉大仙之类的洪荒小说杜撰出来的角色就更别提了,道教从来没有承认过这几个人。)玉皇大帝掌管三界一切事物,修为不是最高,但手中掌握的权利应该是最大的。(不过如果遇到连玉帝都无法处理的事情时,三清就该出面了)简单点说,三清见到玉帝称呼他一身“陛下”以示尊重,但不用和其他神仙一样跪拜玉帝;玉帝见到三清要亲自迎接,叫一声“天尊”,而不能以玉帝身份自居。

  • 历史上或神话里有谁是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佛陀,菩萨和罗汉。   佛、菩萨、缘觉、声闻,已证解脱圣果,永离生死,不复往返六道,是出世间的四种圣人。   佛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圣者,度众功行圆满,达到自觉、觉他、觉满,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是出世圣人中最高的境界。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菩萨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逐渐圆满一切功德。缘觉又称“辟支佛”,分为二种:一种是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修证成道,称为“缘觉”;另一种是生于无佛之世,由前世的善根,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自心、外境的变迁而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证到缘觉果,称为“独觉”。声闻修习观音法而得证圣果。声闻极果为阿罗汉,罗汉含有三义:一、杀贼义,谓杀尽烦恼贼。二、应供义,谓已断尽三界诸惑,道高德重,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义,谓已出三界,不再受分段生死。   四圣法界的众生,已断烦恼,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轮回,超凡拔俗,所以称之为圣。虽然佛、菩萨、缘觉、声闻,修证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们超出三界,不受轮回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总名四圣法界。   佛法界无大无小,非去非来(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佛是所有法界众生中最究竟圆满的圣者,度众功行圆满,达到自觉、觉他、觉满,能利益一切众生,是出世圣人中最高的境界,如燃灯王佛、慈严德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等。佛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种大乐、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三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法界为体(入一切时间和空间),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智慧无边、遍知一切……   大乘等觉菩萨位, 如: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等。是只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的菩萨位(古佛倒驾慈航的不计)。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可化身无数及各种形类(人世中亦有其化身,或为人王或为高僧)。   大乘十地菩萨位(人世中有其乘愿转世而来者):一者欢喜地(如:龙树菩萨):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二者离垢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四者焰慧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五者极难胜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六者现前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十者法云地,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在菩萨法界中,以上属于圣位。)   大乘十回向菩萨位:十者等法界无量回向,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八者真如相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七者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六者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一切世界,过恒河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四者至一切处回向,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三者等一切佛回向,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二者不坏回向,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盘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大乘十行菩萨位:十真实行,圆融德相,清净无......余下全文>>

  • 五行中的颜色是怎么定的?

      左氏传.子产曰.发为五色.蔡伯喈云.通眼者为五色.黄帝素问曰.爱性有五.章为五色者.东方木为苍色.万物发生.夷柔之色也.南方火为赤色.以象盛阳炎焰之状也.中央土黄色.黄者.地之色也.故曰.天玄而地黄.西方金色白.秋为杀气.白露为霜.白者.丧之象也.北方水色黑.远望黯然.阴暗之象也.溟海淼邈.玄暗无穷.水为太阴之物.故阴暗也.孝经援神契言.土之精黄.木之精青.火之精赤.金之精白.水之精黑.春秋考异邮云.北狄之气生幽都.色黑.如群畜穹闾.南夷之气生交趾.色赤.聚隅.如幡旗鸟类.东夷之气生莱柞.色苍.搔撽布散.如林木.西夷之气生沙丘.色白.锋积.如刀刃之浮.中央土会色黄.如城郭之形.黄气四塞.土精舒.此五者为正色.其变色亦五.颖子严春秋释例曰.经有赤狄.白狄.然则东青.北黑.中黄.皆正色也.土戊畏於木.故以妹己妻甲.以黄入於青.故东方闲色绿也.诗云.绿兮衣兮.刺闲色乱正色也.金庚畏於火.故以妹辛妻於丙.以白入於赤.故南方闲色红.论语鄕党曰.红紫不以为亵服.木甲畏於金.故以妹乙妻庚.以青入於白.故西方闲色缥也.火丙畏於水.故以妹丁妻壬.以赤入於黑.故北方闲色紫也.孔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水壬畏於土.故以妹癸妻戊.以黑入於黄.故中央闲色骊黄.五行书云.甲为青.己为绿.丙为赤.辛为红.庚为白.乙为缥.壬为黑.丁为紫.戊为黄.癸为骊黄.此皆夫为本色.妻为杂色也.柳世隆云.八卦各有其色.震为青.离为赤.兑为白.坎为黑.此皆当方正色.乾为紫.艮为红.巽为绿.坤为黄.此竝闲色也.坤取未土之正色.甲乙经云.青如翠羽.黑如乌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此五色为生气见.青如爱滋.黑如水苔.黄如枳实.赤如杯血.白如枯骨.此五色为死气见.相经曰.青气初来.如麦生.盛王之时.如树叶青.欲去之时.如水上苔.赤气初来.如赭柱.盛王之时.如朱丹.欲去之时.如乾血.黄气初来.如蚕吐丝.盛王之时.如博基.欲去之时.如枯叶.白气初来之时.如玺璧.盛王之时.如粉上光.欲去之时.如鲜钱.黑气初来之时.如死马肝.盛王之时.如漆光.欲去之时.如苔垢.礼记曰.君子縗絰.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犯之色.大戴礼云.孔子曰.君子有三色焉.显然怡乐.钟鼓之色.意气沈静.忧丧之色.忿然竞动.兵革之色.大戴礼.观人篇云.人有五性.喜.怒.欲.惧.忧.喜气内畜.虽欲隐.阳喜必见.四气皆然.五气诚在乎中.发形於外.人情不可隐也.喜色犹然以出.怒色怫然以侮.欲色?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盛智必有难尽之色.盛仁必有可尊之色.盛勇必有难慑之色.盛忠必有可亲之色.诚洁必有难污之色.悫真必有可信之色.其质色皓然.固以安.伪色蔓然.乱以烦.夫喜色则黄.怒色则赤.忧色则青.丧色则白.哀色则黑.此皆五常之色.动于五藏.而见于外.随其善恶盛衰之应也.君子所观.故於此释.

  • 杀印相生格中的杀与印必须不在同一地支透出

      不一定,比如丁亥日,辛亥时,二亥中的二壬成杀,而二甲成一甲

  • 此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念无由起,不尽劫火生!

      法身三界外,不在色相中。一念无明起,自见灾劫生!

  • 和尚真的没有七情六欲吗,真的没有贪嗔痴恨吗,真的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吗

      可以戒贪嗔痴恨,但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又不是孙猴子……

  • 请问:为什么孙悟空在《西游记》里说自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大闹地狱时说自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他却被如来用五行山压住了,这就说明,孙悟空的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根本就是在吹牛!或者说,当时的孙悟空自己认为他已经“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而实际上根本没有!     我们首先看看什么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   可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孙悟空盗食蟠桃、仙丹、御酒,已经达到超脱生死了,但孙悟空经常性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西游记中被喻为“嗔”(猪八戒被喻为“贪”,沙僧被喻为“痴”),远没有超出“六欲”,没有超出佛教修行所谓的痛苦烦恼,也就没有超出三界。当然了,从西游记来看,经过14年取经对孙悟空心志的磨炼,成佛后的孙悟空在心志上已经成熟了,加上他已经超脱生死,已经算是“超出三界”了。   而达到不在五行中则是更加困难,那需要大神通、大智慧。西游记里,孙悟空属金、猪八戒属木(原著中经常被称为“金公木母”),牛魔王属土,二郎神属水,真武大帝属水,太白金星属金,所以,在西游记里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孙悟空经常欺负猪八戒(金克木),孙悟空对牛魔王没什么法子,但加上猪八戒帮忙,就能够打退牛魔王(“木克土”,当然猪八戒自己对牛魔王没办法,猪八戒实力太差),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时,二郎神越战越勇(金生水)等等等等。可见孙悟空远没有到达摆脱五行,相互之间没有生成、克制的境界。   所以,真正达到不在三界外,超出五行中的境界,除了能够超脱生死轮回外,还需要达到心志成熟,无嗔无念;不滞于物,无克无生。从西游记原著来看,到达这个境界的,非大神通大智慧不能为,也仅仅只有佛祖、道祖等寥寥数人而已(就算是这些人,真的就能无嗔无念吗?),孙悟空的修为,还差的太远。   孙悟空只是知道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当他自己超脱了肉体的生死后,他就以为自己达到这个境界了,其实差的还太远。   当然了,世俗中把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也称为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人们经常对一些出家人,特别是高僧、高道这样称呼,这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三界五行,而不是修行意义上的三界五行。

  • 望是五行中的什么行?

      望-11[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