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礼仪与禁忌

  • 德国与中国礼仪方面有何差异?

      德国是个认真严谨的国家   礼仪方面中国更人情一些

  • 德国特色礼仪文化有哪些

      德国人一般早晨起得比较早,早晨7点左右,大街上就已熙熙攘攘,人们忙着购买食品。他们还比较注意购置家俱、布置家以及衣着的享受。他们平时还是较节约的,但在一年一度的旅行期间,则希望尽可能地享受一番。   德国商人的礼俗,宜穿着背心三件式西。往访北部,戴帽子更佳。当地可快印英、德文对照名。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不宜订约约会。营业时间,每周5天工作日,通常早晨9时至下午5时,中间有1小时午餐时间,一些商店星期六开业,银行周未都休息。8月份是多数工、企业的夏季休时间。   交谈时尽量说德语,或携同译员同往。商人多半会说一些英语,但使用德语会令对方高兴,尽量以握手为礼,绝不多。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动作要大方。称呼对方多多合用“先生”、“女士”等关。如果对方身份高,须得他先伸手,在于之握手。对方多半为你穿、脱外套,不妨接受,再说声“谢谢”(Danke)。有机会,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脱外套。

  • 德国见面的礼仪是什么样的?

      德国人相当注重礼仪。在社交场合,他们习惯于打招呼时称呼对方的头衔,如部长先生,总经理先生,教授先生,议长女士,护士长小姐等。他们同亲友相会或离别时总是多次握手,以表示自己的激动心情。德国人比较内向,很少主动地同不熟悉的人(如影剧院和列车、轮船、飞机上的邻座)攀谈,但这仅仅是一种风习,绝不代表他们高傲、孤独;同时他们又待人热情诚恳,如果一个外国人向完全陌生的德国人问路或打听某些一般性事务,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为你解答,如果他或她也不清楚,他们就迅即再向别人打听,有时会向不止一个人了解,直到使你满意为止;有时甚至会放下自己的活动,不辞辛苦地陪送询问者寻找要去的地点。德国人举办宴会时通行“以右为主”的就座原则,一般男子应坐在女士和职位较高的男士的左侧,当女士离开饭桌或回到座位时,男子一定要站起来,以示礼貌。他们也很讲究会客或宴请的地点,注意陈设的豪华和现代化程度,并乐于在幽雅、整洁的厅堂内用餐。他们不太注意时装的艳丽、时髦程度,即使女士的衣着也远比其他西方国家的女士朴素得多,但大都注重衣冠的干净利落。在出席观看歌剧、芭蕾舞或聆听音乐会时,德国人同欧美国家的风俗一样,男士着礼服,女士穿长裙,以示庄重。   德国人在社交场合一般惯行握手礼,在握手时惯于坦然地注视对方,以示友好。熟人、亲朋好友相见时,一般惯施拥抱礼,情侣和夫妻间见面惯施拥抱和亲吻。

  • 生活中有哪些宗教礼仪禁忌需要注意

      佛教的禁忌   中国佛教协会 徐玉成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一、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 与英国人交往礼仪禁忌?

      英国留学方面的禁忌:   1、忌讳谈论隐私   英国人忌讳别人过问他们的活动去向、政治倾向及个人生活,认为这是个人的秘密,属于个人隐私不需要别人干涉和了解;英国人都忌讳以王室的家事作为谈笑的话题;他们对“厕所”这个词很听不惯,通常称男厕为“男士室”,女厕称“女士室”;凡遇要上厕所之时,他们一般都爱用“对不起,我要去看我姑妈”一语来替代“我要去上厕所”之意。   2、英国人同别人谈话时,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50厘米以上为宜。   他们还特别不喜欢大象及其图案,认为大象笨拙,令人生厌;他们忌讳在众人面前相互耳语,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还特别忌讳有人用手捂着嘴看着他们笑,认为这是嘲笑人的举止。   3、不能插队。   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插队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4、不问女士的年龄。   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   5、英国人忌讳送花送双数和13枝。   他们忌讳百合花,并把百合花看做是死亡的象征;他们还很忌讳“13”和“星期五”这些数字与日期,一般都视其为“厄运”和“凶兆”;他们还忌讳“3”数,尤其在点烟的时候,不论用火柴还是打火机,只能点到第2个人,然后要把火熄后,再给第3个人点,因为他们认为一次火点3个人的烟是不吉利的。

  • 美国人的礼仪

      1。在公众场合打喷嚏,要说excuse me, 周围人应说:bless you.   2。在狭窄通道(如图书馆书架之间)要求别人为你让路,应说:excuse me.   3。thank you尽量多说   4。公共场合室内严禁吸烟   5。乘坐公交车,下车时要感谢司机   6。老弱病残孕和女士优先   7。即使是陌生人,只要眼睛接触超过三秒钟,必须要向其问好   8。为残疾人士专用的设施,非残疾人士不可占用,除非有紧急措施   9。尽量不要在别人面前谈论政治,宗教,性别,肤色甚至性取向的话题,以免犯对方的禁忌   10。拜访他人住所之前,必须打电话通知   11。一般在9am-9pm之外的时间,不宜拜访或打电话至私人住所   12。不要打听他人的私事   13。在银行等候服务,必须保持一米线的规定   (1)社交礼仪   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2)服饰礼仪   总体而言,美国人平时的穿着打扮不太讲究。崇尚自然,偏爱宽松,讲究着状体现个性,是美国人穿着打扮的基本特征。跟美国人打交道 时,应注意对方在穿着打扮上的下列讲究,免得让对方产生不良印象。   第一、美国人非常注重意服装的整洁。   第二、拜访美国人时,进了门一定要脱下帽子和外套,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   第三、美国人十分重视着装细节。   第四、在美国女性最好不要穿黑色皮裙。   第五、在美国,一位女士要是随随便便地在男士面前脱下自己的鞋子,或者撩动自己裙子的下摆,往往会令人产生成心引诱对方之嫌。   第六、穿睡衣、拖鞋会客,或是以这身打扮外出,都会被美国人视为失礼。   第七、美国人认为,出入公共场合时化艳妆,或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当众化妆补妆,不但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而且还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   第八、在室内依旧戴着墨镜不摘的人,往往会被美国人视作“见不得阳光的 人”。   (3)餐饮礼仪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主要有以下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4)习俗禁忌   国花:玫瑰   国树:山楂   国鸟:白头雕   国石:蓝宝石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最讨厌的数字:13和3   忌讳:白色百合花不可作为礼物送人   如果应邀参加家庭聚会,可问主人需要什么礼物,即使主人婉谢,届时仍可带瓶酒或一束鲜花,或酌带一些具有中国风味的小礼物。有任何饮食禁忌可先告知。特殊的文化风俗和饮食禁忌可得谅解和尊重。除非事先言明,一般聚会活动以不带小孩参加为宜,如果聚会性质为安涂肉,则大都可全家参加。   在家宴请客人比在餐馆宴请更受美国人欢迎,因为家里气氛更加亲切友好。家宴分两种。第一种是家庭用餐式,主宾在长方形饭桌旁就座,主人为客人盛食物,或将食物盛在盘中,依次传递取用。第二种是自助餐式,食物置于餐厅另一桌上,主宾各自去取用。   应邀到他人家里用餐,主宾双方都很讲究礼仪。主人会提供各种专门用途的餐具,如冷盘、刀叉、鱼刀叉、肉刀叉、主菜刀叉、水果刀叉、菜匙、汤匙、咖啡匙等,客人如不认识餐具的专门用途,可仿效女主人。餐巾铺在膝上,不能用餐巾擦餐具。坐姿要端正,手臂不能横放在桌上。只有当女主人动手,其他人才开始进餐;女主人离座,其他人才能离席,不可中途离席。欧洲人进食时是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美国人只用一只手轮换用餐具,另一手则放在膝上。注意使用刀叉顺序,以及叉匙性质。刀叉斜放盘缘,表示尚在用餐之中;若完全放在盘中,则表示已使用完毕。面包要掰成小块食用。喝汤、咀嚼时不能出声,更不能打嚏、擤鼻子、咳嗽、打嗝、剔牙。渣滓不能直接吐在盘中,要用叉接住后放入盘中。餐巾用来拭嘴,切忌用来擦手或餐具。盐、胡椒瓶倘离座远,不可伸手去取,而须请隔座代劳递送。上甜点或咖啡时,主人可开始致词,主宾亦可利用此时答谢。席间,应当称赞女主人准备的菜肴,并尽量吃完盘里的饭菜。   餐后要与主人交谈片刻,之后告辞,但不可久留;告辞时应感谢主人款待。与主人不太熟悉者,事后还应尽早打电话或寄短柬表示谢意。如果客人比较多,应等年长职位高的客人告辞后,方能告辞。。宴后三四天内别忘记寄一张感谢卡或谢函给主人,若在主人家过夜通常感谢卡寄给女主人。

  • 餐桌礼仪上注意哪些礼仪

      一、筷子与碗的尽量不碰撞   在用餐时尽量避免筷子与碗相碰击发出声音,并且禁忌在用餐的过程中故意用筷子敲击碗,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也是大庭广众之下禁止有的行为。   二、用餐时不要发出声响   有的人在用餐的时候喜欢发出声音,用四川话说那就是“拌嘴”,“拌嘴”在餐桌礼仪中属于很不雅的行为,也有损个人的形象。   三、取食物的时候避免挑三拣四   在用餐的时候,不要在餐盘中挑三拣四,将食物翻来覆去。这样对别人来说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也会觉得你没有修养。   四、公共场合禁止剔牙、打嗝、打喷嚏、吸烟   在公共场合时,剔牙要特别注意,在剔牙的时候请以餐巾纸掩口,吐在纸巾上。牙签用完放在盘中即可。在用餐期间,若想打喷嚏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将污染减至最低。若喷嚏不断,最好立刻离席出外处理,没有任何人会介意的。在用餐过程中打嗝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不雅的,若真是无法控制,则可用喝水,屏息方式使症状减轻。喜爱吸烟的朋友可以在用完正餐后,到餐厅划分的吸烟区吸烟,如此既不算失礼亦不会伤害别人的健康。   五、劝客人用餐要适度   有的人在宴请客人的时候很热情,甚至为客人夹菜、添饭。在主人看来,这是热情,欢迎客人的方式。但是其实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还会使对方勉为其难的接受。   六、合理使用餐具   用餐时要端起碗,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在用餐的过程中严禁身体伏在餐桌上,这样的用餐姿势非常不雅。

  • 英国留学要注意哪些社交禁忌及礼仪

      英国九大社交礼仪:   1、别错把恭维当好事   “恭维在很多地方都是受用的,表明对方重视你的存在,并有意和你继续来往。但英国人却把恭维看作虚伪、滋扰、挑衅甚至侮辱。英国人的理解是,既然没东西能好到这份上,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2、道歉从来不过时   “在英国,人们会为任何事情道歉,他们会尽一切努力避免尴尬,务求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没听清你说什么——抱歉;他们撞到你身上——抱歉;你撞到他们身上——抱歉。今儿是阴天——真抱歉。”   3、觉得抱怨不如接受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吃饭,侍应端上的东西不对——不是煮得太老之类,而是完全不是我们点的东西,他们却对此毫无意见。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噢,这也挺好的,其实我一开始就点得不对。’”   4、非常注重私人空间   “英国人需要私人空间——无论是实质上还是情感上。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交行为,在英国人看来,都有个限度,例如,握手没问题,拥抱就不行。人们就像背着壳的蜗牛,你比较难进入他们的内心。有些英国人我已经认识了好几年,但当我走近想给他们一个拥抱时,他们却避之不及。”   5、分清你我不习惯分享   “第一次和英国朋友在一家中国饭馆吃饭,每个人都各自点了一道菜——‘菠萝鸡片’,‘椰菜花炒牛肉’等等。我发现没人叫米饭,于是叫了四碗,结果这四碗米饭成了我这顿晚餐的全部。他们没有半点分享盘中餐的意思。但是,在账单上,他们却精确到了每个先令。”   6、有些话 听听就可以了   “朋友艾玛主动提出,让我夏天把家具寄存在她家的地下室。当我真的跑去租了一辆卡车,雇了一个司机,屁儿颠儿把几张大桌子拖到她家时,才发现她家住在四楼。当英国人向你提供寄存处、请你吃饭,乃至向你求婚,只不过是“嘿,你这人不错”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亲,如果一个英国人提出让你借宿,你还是根据具体情况,慎重考虑考虑吧。”   7、十分讲究档次和阶层   “档次,不一定是看你银行里的存款多少,更看重的是你的出身,和由此衍生的衣着品味、座驾级别、看的报纸、遣词用句,乃至你房子有多整洁。但真正的上流阶层反而遭人看低,认为他们没什么可炫耀的,只能炫耀档次。所以,中间阶层总希望稍稍往上靠,以区别下等人,但又不能蹿得太高。”   8、主动示好?那不是英国人的风格   “英国人一般不会主动约会对方或表示感兴趣。如果一个男人邀请你和他15个来自牛津的老友一道去酒吧看球,这有可能是在向你提出约会;如果他嘲笑你的阅读品位,着装喜好乃至政治倾向,这有可能是在向你调情;如果他一整晚都在担心错过班车,并突然狂奔追车去,留下你独自站在路中,他有可能其实是在说‘你很可爱’”。   9、喜欢真实 做回你自己   虽然看完上面的这些,可能觉得英国人有点矫情。但其实他们暗地里也喜欢率性随意的人,所以有时候做回你最真实的自己,说不定会收获意外的欢迎哟!   英国社交方面的禁忌:   1、忌讳谈论隐私   英国人忌讳别人过问他们的活动去向、政治倾向及个人生活,认为这是个人的秘密,属于个人隐私不需要别人干涉和了解;英国人都忌讳以王室的家事作为谈笑的话题;他们对“厕所”这个词很听不惯,通常称男厕为“男士室”,女厕称“女士室”;凡遇要上厕所之时,他们一般都爱用“对不起,我要去看我姑妈”一语来替代“我要去上厕所”之意。   2、英国人同别人谈话时,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50厘米以上为宜。   他们还特别不喜欢大象及其图案,认为大象笨拙,令人生厌;他们忌讳在众人面前相互耳语,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还特别忌讳有人用手捂着嘴看着他们笑,认为这是嘲笑人的举止。   3、不能插队。   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插队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4、不问女士的年龄。   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   5、英国人忌讳送花送双数和13枝。   他们忌讳百合花,并把百合花看做是死亡的象征;他们还很忌讳“13”和“星期五”这些数字与日期,一般都视其为“厄运”和“凶兆”;他们还忌讳“3”数,尤其在点烟的时候,不论用火柴还是打火机,只能点到第2个人,然后要把火熄后,再给第3个人点,因为他们认为一次火点3个人的烟是不吉利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 元宵节的礼仪

      节日礼仪:元宵节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花灯节。因其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与春节相连,因此备受人们重视。   1. 观花灯   正月十五之夜,城镇街市上到处火树银花,彩灯耀眼。人们制造出各种各样精美的花灯和焰火,还有的用许多灯扎成灯树,悬挂着制作精美的各种谜语,供人们观赏和猜测。   2. 闹社火   闹社火就是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观赏扭秧歌、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击太平鼓等娱乐表演。这些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 吃元宵   元宵节家家吃元宵、吃饺子、吃年糕,祝福合家团圆,年年登高。   元宵节期间,除了观赏灯会,各地民间还盛行送花灯的习俗。福建省民俗学专家方炳桂说,人们通过送花灯来表达各种各样的美好祝愿,送花灯大有讲究。   方炳桂说,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的习俗在福建已逾千年。在福建方言中,灯与“丁”谐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育者,第一年娘家多于正月初十送一盏“观音送子灯”,是谓送“丁”;第二年则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如女儿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如未生育,则送“橘子灯”。在福州方言中,橘与“急”谐音,意为催促生育。   泉州等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莲花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灯内点有蜡烛,花灯失火,通常视为喜事,叫作“出丁”。   方炳桂说,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

  • 彝族有什么礼仪与禁忌

      朋友,彝族人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因此去彝人家做客必事先丁好准备,在饭桌上,彝族人都要热情劝酒,和你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若主人敬酒不喝,就会被认为看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