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韦的来源的故事

  • 张姓的来源 最好有个故事,要简短的..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黄帝为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妻子嫘祖,是传说中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被后人祀为蚕神。他们生子名挚,因修太 之法,故曰少,是继太 之后而起的东夷部族首领。 少第五子名挥,官为弓正(监管制造弓箭的官)。他夜观弧星,看见弧矢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形状彷佛天之巨弓,矢镞正对天狼,於是受到启发,创制了弓箭,被赐姓张。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长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於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生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龙乡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亦是中华张姓先民的得姓地和祖居地。 中华张姓始祖挥与帝颛顼同为黄帝之孙(另一说挥为黄帝之子)。黄帝正妃嫘祖生有二子:长子玄嚣,为挥之父;次子昌意,是帝颛顼之父。帝颛顼建都帝丘(今濮阳),故濮阳有“颛顼遗都”之称。挥自幼即随其父玄嚣生活在帝丘附近的古清河之畔,后辅佐颛顼,始制弓矢,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赐姓张。故挥为中华张姓始祖,帝丘(今濮阳)为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 姓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张姓是源于濮阳的中华大姓之一。张姓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历代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站重点记述了张姓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是为了开发古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于姓的来源故事,简单些?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 姓韦的名人故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情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由于思考问题,一下子从梯子上摔下来了,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的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想到这,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这想法记下来。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他去访问。为了迎接他,专门成立一个欢迎委员会,准备到车站隆重的迎接他。 火车到站后爱因斯坦避开欢迎的人群,拎着一只小皮箱,徒步向王宫走去。欢迎的人们一直等到旅客走光,也没迎接到爱因斯坦,只好向王后报告情况。 王后吩咐大家分头去寻找。欢迎委员会的人马上分散行动,最后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一位头发灰白蓬乱的老人--爱因斯坦,欢迎的人迎上去,只得和爱因斯坦一起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惊奇的问:“您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您的车子呢?”爱因斯坦微笑着   “我觉得这样步行比乘车愉快得多。”

  • 徐姓的来源

      徐氏源远流长,始于夏朝,是黄帝的嫡系后代。徐氏姓源,出自嬴姓。《元和姓纂》云:“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周所灭,以国为氏。”根据考证,徐氏得姓始祖是四千多年前的贤士伯益。伯益是上古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高阳氏的后代,而高阳氏是黄帝裔孙颛顼帝的后嗣。伯益娶妻姚氏,生二子:长曰大廉,失考;次曰若木,夏商时受封于邳郸,为诸侯,生子嬴调,袭父爵。调生子房,房袭父职,以昭其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相禹七年,公元前2175年,夏启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城址在今安徽泗县北)。徐地方圆五百里,以今之徐州为中心,南至长江,北至山东、河北中南部,西至河南偃城,东至东海。若木在这里建立徐国(今安徽、江苏交界处),传至32世徐偃,为周所灭。周武王时,又封徐偃之子宗为徐子,仍属诸侯国,后灭于吴国。失国后的子孙遂以徐为姓,奉伯益为徐氏受姓之始祖。   徐氏在中华民族新的百家姓中,位居第十一。徐氏的郡望是“东海郡”(现在山东兖州东南),堂号为“东海堂”,也有叫“南州堂”的。常用堂联有:“东海伯益,南州高士”、“东海衣冠第,南闽礼乐家”、“南州高氏、,中山首功”、“东海堂中万派千秋共同注,南州庭上五龙八凤复飞腾”。   秦始王时,若木60世孙徐福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奉命东渡日本。徐福之弟徐该,远走洪州(今江西南昌)隐居。至东汉桓帝时,徐该9世孙徐稚有“南州高士”、“徐孺子”之誉称。稚之子泊,泊生五子:永、盛、奇、峰、攀。唐代徐懋功,系徐盛之后。徐懋功30世孙徐绩(若木96世)生二子:长子秉哲,登进士;次子处仁,任中书仕郎。秉哲之子电发,登进士,电发之子融,亦中进士。世人称徐氏“公孙三进士”。   徐融之子鹤龄(徐稚33世孙),初居广州,后迁江西石城县,为徐氏石城始祖。宋朝末年,传至三六一郎(徐黄),*冯氏,兄弟三人,其二弟移徙南靖(浦城),三弟徐赖三共迁永定合溪,后迁湖雷、坎市等地,一郎黄(徐)偕妻携子,由江西石城经宁化石壁徙居福建汀州府上杭旧县陈东坑(即今蓝田),为徐姓入杭始祖。传至8世徐龙,*杨氏,生二子:长子有传(九一郎),迁本县湖洋坝尾,次子汝荣(九二郎),*吴氏,迁本县临城镇城北村小坪自然村,现已繁衍22代。几百年来,他们固守家园,很少外出营生的。清末民初,18世裔孙徐国华、徐清华同时迁至上杭城关。1949年,19世裔孙徐凤林迁往台湾,定居于台南市。   上杭徐姓,主要聚居地是城关、城北小坪村、   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固定链接 评论(0) 引用 阅读(17) 圈子 编辑 有奖举报   徐氏历史来源 编辑 2006-03-03 22:15:33   历史来源   「徐」源出 ;     一:以国为氏。徐戎,亦称徐夷或徐方,为东夷之一。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苏省西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 姓罗的简便来源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 徐姓的来源是什么

      徐姓出自徐若木。若木被赐在徐国,除了若木这一支,还有徐国的国民,很多人都改姓徐。   还有一支是秦姓改来的,秦桧的族人不耻秦桧作为,举族改姓徐。   其他的就是一些民族融合时少数民族改来的   起源就是徐若木。为徐姓始祖。

  • 韦姓的名人?

      韦庄   韦应物   韦昌辉,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   历史名人   韦 孟: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西汉诗人,精于鲁诗,曾任汉楚王太傅。他的子孙传到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为诗并有韦氏之学,足见韦氏一门诗学的造诣之高。   韦 昭:三国孙吴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人,为当时著名学者。少时好学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西元258年,孙琳废孙亮,立孙休为吴国皇帝,改年号永安,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开南京设国家中央学府之始,为古代南京大学之起源;韦昭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西元264年孙休亡,孙皓即位,韦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后为孙皓所害。   韦 睿: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齐末为上庸太守,梁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   韦 叟: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镇军将军。善相术,给后来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韦叟当面说宋武帝当得边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诉宋武帝说:“君相贵不可言”。   韦 坚:字子全,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曾任长安县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继擢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在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期间,当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水浅滩多,运输十分困难。韦坚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横穿氵产水和灞水,沿渭水向东直抵华阴永丰仓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   韦 偃: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唐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韦偃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干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韦 皋: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据《唐书》记载,韦皋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韦 庄:长安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唐至五代时诗人、词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韦 渊:今河南开封人,宋时靖康末任职亲卫大夫,受封平乐郡王。曾被皇上赐给'临安府房缗日二十千。   韦 坚:广西东兰县东院区巴拉乡却内屯的贫苦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夏秋投身于东兰农民运动,发动组织农会、农军,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势力的斗争。1926年11月进入东兰第二届农讲所学习。历任乡、区农会执委。1927年8月参加东风凌色四县农军暴动,尔后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29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担任中共东院区委书记、东院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执委、第二届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该区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地各项建设。1931年3月撤入山区游击。1932年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捕......余下全文>>

  • 方姓的来源

      童虎个人资料:   童虎(Dohko)261岁 1.40-1.70米 A型血 10月20日生于中国 修炼地:五老蜂 绝招:庐山百龙霸

  • 厉姓的来源?

      厉姓的姓始祖是齐厉公。据古籍《风俗通》上记载,周朝时,姜太公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被追加封号为“厉”,史书上称为齐厉公,齐厉公的后代,就以这个封号为姓,世代相传。汉代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而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后世的学者考证,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在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厉姓后人尊齐厉公为厉姓的得姓始祖。     厉(lì 厉)姓源出有四:   1、 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2、 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赖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3、 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晋)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 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历史名人:   厉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表现出色。除了汉代被封为义阳侯的厉温,像唐代诗人厉玄(贞观年间官拜道州刺史),治绩卓著的厉文才;后梁时的大画家归真;宋代被百姓称为“历佛子”的著名好官厉汪,以及清代学者厉鹗,可以说无一不是出类拔萃、荣及子孙的人物:   厉鹗:(1692 - 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厉志:字骇谷(1804-1861),号白华山人,又名白华居士,晚年改名厉允怀,笔名景阳氏,诸生,诗、书、画三才齐备。工诗,善书画,行草,学明人。山水兰竹,有李檀园逸趣,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捉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无不妙。尝于西湖昭庆寺,指画巨松。厉骇谷先生,实则籍居现岱山县秀山乡北浦厉家村。著有《白华山人诗抄》。   厉仲芳:宋朝将官,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发明制造了一种叫“九牛弩”的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非常适合实战,后来被人利用来大败金兵。   厉文才:(生卒年待考),浙江东阳人。著名唐朝大臣。   厉文才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登进士第,是金华第一个文武进士,他的学、才、能皆出类拨萃,以“靖寇安民”有功,深得唐太宗嘉许。厉文才在唐贞观初年任道州刺史,当时荔浦县盗贼猖獗,厉文才威爱并施,到任仅一个月,就平息了郡盗,一郡大治。“弭”,谓消除,平息。   厉才子厉济侍御史,其厉乾耀初任主薄,后至翰林大学士。   厉乾耀之子厉必达登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孙厉元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厉元长子厉自南登光启乙巳进士,次子厉图南登大中年间进士,仕西川副节度史、天章阁御史。   厉必达次子厉黄仕校修郎,其子厉休,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进士及第第二,官至桂州都督,与祖文才公并称“厉氏两都督”。   厉氏子孙在宋朝声誉更为显赫,厉仲祥,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年)中状元,右科第一,官至两淮安抚史,左领卫中郎将,他的刚毅好学,深得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永康人陈亮(癸丑科状元)看重,便把小女许配给他,婿翁均为状元历史上极为少见。厉仲祥、厉仲枢、厉仲诠三兄弟皆登进士。   厉仲枢,文武双全,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文武进士第五名,其子厉伫、厉琮于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同登进士榜,此即“父子进士”,“兄凝进士”坊之由来,两代五人登进士,《东阳隆庆志》记载:“兄弟同......余下全文>>

  • 曾姓的来源

      曾(Zēng)氏——新百家姓排名32——是轩辕的后代、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